城市低空经济30强:谁在领跑,谁在崛起?
2024-05-27

|

1474

作为下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在“新引擎”,各地低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水平究竟如何?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找到差异化赛道?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185913

低空经济正在拉开一场速度比拼。

近日,低空经济领跑者广东又“放大招”,出台《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格局。

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今年初“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纷纷抢滩低空经济新赛道,也搅动着城市竞争格局。

5月27日,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与火石创造联合发布《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并公布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30城以及低空经济上中下游“链接力”指数30城评价结果。根据《报告》,北京、深圳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分别达到83.49、77.28,领跑全国,堪称全国低空经济领军城市。

“去年底以来,低空经济热度不断攀升,而此次发布的《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报告(2024)》,是低空经济领域第一份城市产业数据研究报告。”火石创造CEO杨红飞解读称,报告围绕企业分布、融资情况、创新资源、发展环境等维度,对城市低空经济产业作了深入挖掘,能够让外界更全面地了解低空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为下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在“新引擎”,各地低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水平究竟如何?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找到差异化赛道?这份《报告》也许能给出一些启示。

领军城市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低空经济的发展涉及企业参与、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等多维度互动。《报告》从企业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创新聚集度和环境友好度四大维度出发,对全国271座涉及低空经济产业的城市进行评价,得出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

这一指数强调不同城市在低空经济产业上链接资源的能力,指数越高,则反映城市在产业链上的聚集度越高、竞争力越强。

根据评价结果,北京和深圳扮演着“领头雁”角色,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分别为83.49、77.28,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其中,北京在企业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和创新聚集度上领跑全国,深圳则在环境友好度上居全国第一。

不久前,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将低空经济培育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示范产业,将北京打造成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之都、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其中还明确了一系列具体量化目标,包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应用需求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过1000亿元。

而作为“无人机之都”,深圳是全国低空经济领域的先锋城市。今年初,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首部低空经济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以法律形式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抢占低空经济高地。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总产值达900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拥有1700多家链上企业,其中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1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

“低空经济产业链从上游的研发到中间的集成制造等方面,北京和深圳都有很好的基础。北京更多是在科创资源方面有较大优势,深圳则是凭借良好发展环境逐步形成产业生态圈。”杨红飞认为,低空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看科创资源,另一方面重在产业生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链上下游能不能形成集群。

这正是深圳、北京领跑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北京希望将低空经济培育成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导示范产业;广东也正推动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格局。这为发挥低空经济核心城市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式发展,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区域格局

“今天的低空经济产业,除北京和深圳外,其实像上海、广州、西安、南京、成都、珠海等城市,也都凭借过去在产业链中的积累,在导航、飞行控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产业优势,以及一些特色场景。”在杨红飞看来,前面有“领头雁”、中间有“集团军”,低空经济产业已经逐步形成雁阵式发展。

《报告》显示,上海、广州、西安、南京和成都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分别为46.66、44.49、43.45、42.52和41.17,处于全国第二梯队。与此同时,武汉、杭州与苏州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同样跻身前十,表现出低空经济领域较强的竞争力。

从低空经济企业聚集度来看,截至2023年末,深圳、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武汉、广州、南京、苏州和长沙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325家、321家、180家、153家、145家、124家、120家、117家、75家和65家,排在全国前十位。

这些都是低空经济领域的热点城市。2023年10月,《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点名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优势地区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而如今,低空经济格局已逐渐成型。

在《报告》公布的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30城中,珠三角(深圳、广州、珠海)3座,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合肥、常州、芜湖、徐州、南通、嘉兴)11座,环渤海(北京、天津、沈阳、青岛、烟台、石家庄、济南)7座及成渝2座,合计占比超七成。

这些低空经济热点城市,也正在成为各自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安徽、四川、苏州、沈阳、武汉、天津等众多省市在内,相继围绕低空经济出台相关行动方案或征求意见稿,各地低空经济角逐进一步提速。

其中,广东显然是发力最猛的一个,瞄准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并着重强调广州、深圳和珠海“三核联动”。

实际上,在业内专家看来,不论产业发展模式,还是区域协同策略,粤港澳大湾区都正在形成领跑示范效应。《报告》分析指出,深圳依托自身产业生态优势率先跑出一个“闭环”,珠海更多在场景开放、应用方面发力,广州则是在更深层次做产业改造,将“试点”深入和扩大。这带动广东在低空经济领域持续领跑,也给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区域“范本”。

图片来源:新华社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个地方政府都将产业基金作为招商引资的“撒手锏”,而在低空经济角逐中,产业基金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统计,安徽、江西、重庆、广州、贵州、武汉、苏州等众多省市均已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其中武汉提出市、区共同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苏州今年新签约16个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

找准定位

整体来看,目前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机电产业链基本集中在长三角,电子产业链集中在珠三角,而更多的潜力空间可能在运营场景和应用端。这从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30城分布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高度集中。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看来,虽然各地都在竞逐低空经济产业,但并非每个地方都具备产业基础和配套。他认为,发展低空经济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深厚的科技产业基础;二是厚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三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政策配套。

这也进一步要求,城市发展低空经济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

根据《报告》,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是设计研发与原材料(研发设计、集成测试、芯片、金融材料、复合材料等),中游是零部件制造与集成(飞行系统、任务荷载系统、地面系统、整机等),下游主要是应用与服务(工业级应用、消费级应用与运营、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等),上中游研发和制造环节技术门槛较高。

“低空经济产业已经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很重要的一块短板是场景还不够丰富。”在杨红飞看来,低空经济产业技术性要求较高,从研发制造突破的角度而言,一定会向各区域重点城市持续聚集,如北京、深圳,以及西安、成都、上海、南京等在产业链上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的城市。

他同时指出,更多的城市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并不是要自己从0到1构建这个产业,而是应着力于场景开放,把产业链引进来,在当地形成产业链组合,然后把它复制出去。

比如,珠海在跟深圳的协同上有非常清晰的布局,更多是把场景开放出来,利用低空经济赋能实体产业,甚至创造出新的产业类型。

无锡则提出,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海量“场景库”,广泛发掘能与低空经济产生“化学反应”的潜在场景。目前,无锡不仅拿下江苏首个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项目——亿航智能eVTOL低空经济产业基地及运营总部项目,还布局江苏首条自动驾驶飞行器载人低空航线,围绕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建成首批低空经济示范场景和文商体旅融合发展IP……

新兴产业发展不用一拥而上和盲目跟风。于后发城市而言,需要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找到自身比较优势,并充分融入产业链中将优势放大,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逐中实现城市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