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股市的春天来了
2025-08-15

|

446

当沪深两市成交额时隔 114 个交易日重回 2 万亿上方,当上证指数突破去年高点创下近 4 年新高,当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持续攀升 —— 中国股市正以昂扬姿态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高盛始终密切关注中国市场的动态。在一系列政策利好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背景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股市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正迎来一轮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上升周期。

一、政策托底: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机遇

7 月 30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这一表述将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盛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为股市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一)政策逻辑:从 “稳市场” 到 “促发展” 的跨越

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与包容性,本质上是要解决 “资金” 与 “资产” 的高效匹配问题。银河证券的分析指出,“吸引力” 聚焦资金端,旨在鼓励国内外资本入市;“包容性” 则着眼资产端,强调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等新兴领域的支持。这种 “双向发力” 的政策逻辑,精准契合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对资金的渴求尤为迫切。高盛研究显示,2023 年中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缺口超过 5000 亿元,而具有包容性的资本市场能够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填补这一缺口,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创板为例,自设立以来已累计为超过 500 家硬科技企业募集资金超 7000 亿元,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占比达 68%,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政策工具箱:多维度发力筑牢市场根基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 “组合拳” 效应,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具有标志性意义。高盛测算,按照方案中 “逐步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 的目标,未来 5 年有望为 A 股市场带来超过 3 万亿元的增量资金。其中,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入市规模值得期待 —— 目前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已部分上调 5%,若按保险业总资产 28 万亿元计算,可新增约 1.4 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国家队” 的持续发力更增强了市场信心。中央汇金在今年一季度增持沪深 300ETF 后,二季度再度大规模申购核心宽基 ETF,增持规模超 2000 亿元。这种 “类平准” 操作不仅在短期内稳定了市场情绪,更向市场传递了政策层面对股市的坚定支持。高盛认为,中央汇金的操作具有 “风向标” 意义,预计未来将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成为市场稳定的重要压舱石。


在法治保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2024 年以来,证监会已查处各类证券违法案件 235 起,罚没金额合计超 80 亿元,市场生态持续净化。高盛合规部门分析指出,法治环境的改善将显著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溢价,提升 A 股市场的估值吸引力。

二、市场焕活:资金与信心形成正向循环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推动市场形成 “资金入场 — 指数上涨 — 信心增强 — 更多资金入场” 的正向循环。8 月 13 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达 2.15 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量 2694 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创下近 114 个交易日的新高,更标志着市场流动性已恢复至活跃水平。高盛交易部门数据显示,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入 128 亿元,国内公募基金净申购规模达 95 亿元,多维度资金共同推动市场升温。

(一)指数表现:突破与创新彰显市场活力

上证指数在 8 月 13 日收报 3683.46 点,涨 0.48%,突破去年 10 月 8 日高点,创近 4 年新高。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表现更为强劲,分别上涨 1.76% 和 3.62%。从行业板块看,信息技术、新材料、医疗等硬科技板块涨幅领先,与政策支持的方向高度契合。


高盛策略团队通过复盘发现,此次指数突破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成交量同步放大,表明上涨得到资金面支撑;二是领涨板块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反映市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认可;三是大盘股与小盘股同步上涨,显示市场情绪全面回暖。这些特征均预示着当前市场上涨具有可持续性。

(二)中概股联动: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

当地时间 8 月 12 日,中概股普遍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盘中一度涨近 1.8%,报收 1.49%。从个股看,正业生物涨超 40%,中金科工业涨超 21%,腾讯音乐涨近 12%,小牛电动涨超 11%,嘉银科技涨超 9%。中概股的强势表现与 A 股形成联动,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估正在进行。


高盛新兴市场研究部指出,中概股的上涨源于多重因素:一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二是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的持续推进,三是国内政策对平台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数据显示,2024 年二季度,全球资管机构对中概股的持仓市值环比增加 15%,其中高盛旗下基金对中概股的配置比例提升 2.3 个百分点。

(三)上市公司回购:传递内在价值信心

上市公司回购潮的涌现是市场信心增强的另一重要信号。据 Wind 数据统计,截至 8 月 4 日,7 月以来已有 387 家 A 股公司披露回购实施进展,涉及金额达 602.42 亿元。从行业分布看,金融、消费、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回购规模居前,其中多家央国企的回购行为引发市场关注。


高盛企业金融部门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回购股票通常基于两大逻辑:一是公司股价被低估,二是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从历史数据看,A 股市场回购规模与指数走势存在显著正相关 —— 当单月回购金额超过 500 亿元时,后续 6 个月指数上涨的概率达 72%。此次回购潮的出现,无疑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

三、结构优化: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

“包容性重在服务新质生产力”—— 这一判断精准把握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方向。高盛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正通过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完善、差异化制度的构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而这正是股市长期向好的根本动力。

(一)融资端改革:精准滴灌硬科技企业

在 “1+N” 政策体系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上市标准持续优化,形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体系。


科创板聚焦 “硬科技”,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目前已培育出中芯国际、金山办公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2024 年上半年,科创板新增上市公司 48 家,合计募集资金 560 亿元,其中半导体、生物医药领域的融资占比达 73%。创业板则以 “三创四新” 为定位,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已有 62 家企业通过创业板实现上市融资。北交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2024 年上半年新增挂牌企业 89 家,平均融资规模达 1.2 亿元,有效解决了 “专精特新” 企业的资金难题。


高盛投行部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A 股市场 IPO 融资规模达 2800 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融资占比达 65%,较 2020 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这种融资结构的优化,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引导社会资本向高科技领域聚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投资端创新: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与融资端改革相呼应,投资端的制度创新旨在培育 “耐心资本”,鼓励资金 “投早、投小、投长期”。高盛私人财富管理部门观察到,近年来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规模持续扩大,2024 年上半年新设立基金规模达 1.2 万亿元,其中投向早期项目的比例提升至 35%。


为解决长期资本的退出难题,监管部门不断完善并购重组机制。2024 年以来,A 股市场共发生重大资产重组事件 136 起,交易金额达 3200 亿元,其中科技领域的并购占比超过 50%。并购重组不仅为长期资本提供了退出渠道,更促进了行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质量。

(三)互联互通深化:提升国际资本参与度

作为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化为国际资本投资 A 股提供了更多便利。目前,沪深股通标的范围已多次扩大,涵盖了 A 股市场中大部分优质企业。高盛交易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 2100 亿元,创近三年同期新高,其中消费、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个股受到外资青睐。


除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也在加速推进。“熊猫债” 发行规模在 2024 年上半年达 1200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45%,反映国际资本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高盛固定收益部认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国际资本在 A 股市场中的占比有望从目前的 4.5% 提升至 2030 年的 10% 以上,成为推动市场长期向好的重要力量。

四、风险与挑战: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尽管中国股市迎来春天,但我们也需理性看待市场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高盛风险部门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当前市场主要面临三大风险:一是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二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三是市场短期波动可能加剧。

(一)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虽然中国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的态势,但复苏进程仍存在不均衡、不稳固的特点。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的恢复速度较慢,可能对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高盛宏观经济团队预测,2024 年中国 GDP 增速为 5.2%,但需警惕部分领域的风险传导。


对此,政策层面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例如,对房地产市场实施 “因城施策” 的调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传统制造业加大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推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些措施有望逐步化解经济复苏中的结构性矛盾,为股市提供基本面支撑。

(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可能对中国股市产生冲击。高盛全球策略团队指出,2024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 2.8%,较 2023 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外部需求的减弱可能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的业绩。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等因素也可能引发 A 股市场的短期震荡。


不过,中国股市的独立性正在增强。数据显示,A 股与美股的相关性系数已从 2020 年的 0.72 下降至 2024 年的 0.45,表明中国股市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有所减弱。同时,中国经济的内需潜力巨大,消费、投资等内生动力正在逐步增强,能够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三)市场短期波动的可能性

随着市场活跃度提升,短期波动可能加剧。高盛量化分析团队发现,当沪深两市成交额超过 2 万亿元时,市场波动率(VIX 指数)往往会上升 1-2 个百分点。此外,部分板块的短期涨幅过大,可能存在估值回调的压力。


但从长期看,市场波动不会改变中国股市的向好趋势。高盛历史数据研究显示,自 2000 年以来,A 股市场经历了多轮牛熊周期,但长期年化收益率仍达 8.5%,高于同期全球主要市场的平均水平。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国股市的成长红利。

五、投资策略:把握春天里的结构性机会

在股市春天到来的背景下,高盛策略团队建议投资者把握三大结构性机会:一是政策支持的硬科技领域,二是具有估值优势的蓝筹股,三是受益于消费复苏的成长股。

(一)硬科技领域: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共振

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是政策支持的重点,也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高盛行业研究团队认为,这些领域的企业将受益于融资环境改善、研发投入增加等多重利好,具备长期成长潜力。


具体来看,半导体行业可关注设备、材料等国产替代率较低的环节;人工智能领域可聚焦算力基础设施、行业应用等细分赛道;生物医药领域则可重点布局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高盛模型测算,未来 5 年硬科技领域的复合增长率将达 15%-20%,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二)蓝筹股:估值修复与分红回报兼具

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蓝筹股具有估值低、分红稳定的特点,在市场信心回暖的背景下,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情。数据显示,目前沪深 300 指数的市盈率为 11.2 倍,低于历史均值 13.5 倍,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


高盛股息策略团队指出,蓝筹股的分红收益率已成为吸引长期资金的重要因素。2023 年,沪深 300 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为 3.2%,高于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对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具有较强吸引力。随着中长期资金的持续入市,蓝筹股的估值修复空间值得期待。

(三)消费复苏链:内需潜力释放的受益者

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消费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高盛消费行业研究显示,2024 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6.5%,其中升级类消费、服务类消费的增速领先。在股市中,白酒、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板块已呈现出复苏迹象。


从投资角度看,可关注两类消费企业:一是具有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的创新型企业,如智能家居、健康食品等领域的企业。高盛预测,2024 年消费板块的净利润增速将达 12%,成为推动股市上涨的重要力量。

六、结语:春天里的长期主义

中国股市的春天,不仅是指数的上涨,更是市场生态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增强。高盛坚信,在政策托底、市场焕活、结构优化的多重利好下,中国股市将迎来一轮高质量的发展周期。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这个春天里,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理念。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是正常现象,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企业盈利增长的基本面才是决定股市长期走向的关键因素。正如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所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前景充满信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股市正以更加开放、包容、有吸引力的姿态拥抱全球投资者。春天已至,未来可期 —— 这不仅是高盛对中国股市的判断,更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股市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