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倒闭一半的旅拍店,已经找不到接盘侠
2025-08-21

|

610

导语

一生热衷于出片的中国人,无论玩到哪里,免不了的环节,都是拍照。

一生热衷于出片的中国人,无论玩到哪里,免不了的环节,都是拍照。


并且大家早已不满足于拍风景或是简单的游客照人人争相出片的时代,请地陪的是请旅拍。


三步一格格,五步一公主,旅拍大军已经快把各大景区挤成了横店影视城


2018年抖音、小红书带火“旅拍大片”时,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一下从150亿冲到2023年的近400亿,5年涨了2.5倍。


旅拍热潮下,尤其热门旅游城市,例如洛阳、西安、云南等地,其景区周边曾经八竿子打不着的餐饮店,甚至轮胎店等,更是一夜之间纷纷转型成了汉服旅拍体验馆。


可转眼这两年,一下又开始画风突变:旅拍行业的头部品牌,铂爵旅拍失联跑路,大理古城近半数旅拍店挂出转让牌;丽江2023年的订单比2019年跌了38%。


更魔幻的是,一边是2023年旅拍企业注册量暴增273.59%,一边是淡季闭店率超过60%。


这行业是越火越卷,越卷越火。


纵观一个行业短短两年时间就面目全非,可以说很少有比旅拍更卷的行业了。


旅拍最火的巅峰时间,始于疫情刚放开的时候。


大家经过长久的居家生活,对外出游的渴望,与在家被社交平台种草的旅拍好奇心,都达到了顶点。


根据媒体们统计的从业者采访资料,那段时间的旅拍生意,轻轻松松就能月入过万,一年挣上三四十万的,也大有人一套旅拍写真的均价,基本稳定在600元上下。


但随着嗅到钱味的人越来越多,即便完全没有摄影或化妆经验的人,都从中分一杯羹。本身行业也几乎没有门槛,原本做其他生意的门店,只需要换个门头,就能变成一个旅拍馆。


激增的市场群体跟鱼贯而入的“各路商家”,很快就把旅拍的价格卷到了骨折价。


半路出家的新开旅拍店们,套餐价格一个比一个低,大多都是299块、199块就能拍上一套,甚至还有的店199元买一赠一,拍女装送男装。


而在低价店里,服务和价格一起缩水了。在看似低廉的价格背后,等着游客的往往都是隐形消费。


比如化妆套餐里的睫毛只包含上睫毛,要想贴下睫毛就得加钱,拍女装送男装的套餐,往往送的也只是“男装”,而男生要化的“男妆”,则需要另外收费。


最大的额外收费,就是后期加选精修片的环节,多加一张精修,得额外收四五十块钱。但这些所谓的精修,其实大多又只是用AI软件来个一键美白瘦身,成本只需3毛钱一张。


还有一类旅拍店,极简到连员工都没有。


老板们接到客人后,先催促顾客确定衣服,在顾客交完定金,换衣服期间,再去现找化妆师和摄影师,按订单结算工钱。


一个成本被压缩到极致的小门店,一天又要拍上几十个客人,千篇一律的妆造跟统一的拍照姿势,顾客们就成了如今人人诟病的“流水线公主”。


一个199元的套餐,拉客的小蜜蜂就得分走100元左右,摄影师,商家,化妆师三方各自赚一顿饭钱。


毕竟旅拍店数量太多,虚假宣传每家看着都一样,游客又无法判断最终产品质量,往往都会倾向于选便宜的。


最终,不少店家选择转让退出,而继续坚持的商家,很多也只是良币被驱逐后剩下的“劣币”。


想要赚多点,那就只能靠着pua游客,在换装、化妆、拍照、选片、精修等各个环节搞隐形消费。


而旅拍行业,又长期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商务部门管资质,文旅部门管景区,市场监管部门管消费纠纷,但缺乏统一标准。


不少景区虽出台“禁止黑旅拍”政策,但全国范围内仍有大量无证经营现象。云南省2024年推动的行业标准化试点,因缺乏强制力效果有限。这种监管空白,使得“虚假宣传”、“维权艰难”等问题难以根治。


靠套路收割游客的旅拍,已然走到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