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阿里股价单周暴涨3400亿,资本市场的狂欢背后,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略的真相:这不是一次偶然的财报利好,而是一场跨越十年的技术修行终于开花结果。
2025年二季度,阿里净利润同比暴涨76%的亮眼数据里,阿里云26%的增速、AI业务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表现,撕开了互联网行业“流量见顶”的困局:原来真正的增长,从不是在存量市场里抢蛋糕,而是用技术造出新的蛋糕。
Part 1 早有预谋的价值回归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就像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阿里的商业版图,展现出其内部增长的全新脉络。 营收2476.52亿元,同比微增2%,这个数字乍一看,或许会让人觉得阿里的增长略显温吞,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净利润上,423.82亿元,同比暴涨76%,远超市场预期。财报曝光后,阿里巴巴盘中一度涨近19%。 ▲ 图源:微博 其中,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下近三年最高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外部商业化收入占比突破20%。 它标志着阿里已经成功地从单纯依赖电商流量变现的旧模式中破茧而出,转身拥抱“云+AI”双轮驱动的技术盈利新模式。 表面上,淘宝闪购就像是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日订单峰值破1.2亿单,这个数字代表着淘宝闪购在短时间内汇聚的强大消费势能。 但在这繁华背后,AI业务看似悄无声息,却拥有着致命的力量。 当行业还在为外卖补贴大战争得头破血流,为了短期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增长而不断烧钱时,阿里的AI芯片已悄然完成技术闭环。 自研的AI推理芯片性能接近英伟达H20,这意味着阿里在AI芯片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再需要在芯片技术上仰人鼻息。 且实现国内代工生产,彻底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这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这才是资本市场重新估值的核心逻辑。资本市场从不相信补贴换增长的故事,只相信技术筑起的护城河。 当同行还在算用户补贴的小账时,阿里早已在AI芯片的大棋上谋篇布局,占据了商业竞争的制高点。 Part 2 阿里造芯十年 从“平头哥”到“芯势力” 的逆袭之路 时间拨回到2018年,彼时,阿里云服务器如蓬勃生长的巨树,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然而,其90%的芯片依赖却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这棵巨树的根基显得脆弱不堪。 这种高度依赖意味着,阿里云的核心算力被牢牢地掌控在他人手中,每一次技术变革、每一次供应链的波动,都可能给阿里云带来巨大的冲击。 美国对中兴的制裁事件,无情地冲击着中国科技企业的脆弱防线,也让阿里如梦初醒。 当美国政府挥舞着制裁大棒,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时,中兴的业务瞬间陷入瘫痪,生产停滞、营收锐减,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核心算力掌握在别人手中时,再庞大的云业务都如同空中楼阁,看似辉煌,实则不堪一击。 也正因如此,马云亲自为阿里新成立了半导体公司,命名为“平头哥”。 ▲ 图源:平头哥官网 2019年,对于阿里的芯片研发历程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平头哥”不负众望,推出了AI推理芯片“含光800”。 2021年,阿里再次在芯片领域发力,发布了128核云服务器CPU“倚天710”。 一系列技术指标的突破,让“倚天710”成为了云服务器CPU领域的佼佼者,也让阿里在云端算力的竞争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受制于人。 到了2025年,阿里在芯片研发的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其最新AI芯片完成测试。 它标志着阿里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芯片研发和生产体系,从芯片的设计理念、架构搭建,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自主可控,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和供应链的依赖。 今年以来,阿里在AI基础设施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投入超1000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是阿里对AI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长远布局。 阿里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通信巨头达成深度合作,共建AI数据中心。 ▲ 图源:微博 这种“算力+算法+生态”的三位一体布局,是阿里在全球AI算力竞赛中的致胜法宝。 当英伟达芯片出口受限,全球许多依赖英伟达芯片的企业陷入困境,算力供应紧张,业务发展受阻。 而阿里却凭借着自研芯片和国内代工体系,成为稳定输出算力的“压舱石”。 Part 3 马云的“芯”机 一场跨越十年的商业豪赌 在商业的广袤宇宙中,短期利润往往是耀眼的流星,吸引着众多企业追逐,而商业远见则像是隐匿在浩瀚星空深处的恒星,虽不夺目,却能为企业指引长远的方向。 2010年代初,当互联网巨头们还沉浸在跑马圈地式的流量扩张狂欢中,享受着短期利润带来的快感时,马云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砸下巨资搞芯片研发。 外界纷纷质疑马云“不务正业”。毕竟,在那个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个回报周期如此漫长、风险如此巨大的领域,无疑是一种反共识的行为。 然而,马云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逻辑和对未来的深刻洞察。 ▲ 图源:视频截图 他站在时代的潮头,看得更远:当AI成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算力就如同新的“石油”,成为驱动商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除成本优势外,自研芯片还提升了业务效率。 在电商搜索场景,采用“含光900”芯片后,淘宝的商品推荐准确率和用户点击转化率都得到了提升。在物流调度场景,芯片支撑的AI算法还可实时优化快递路线。 这种“技术投入→效率提升→商业收益”的正向循环,让阿里芯片研发具备了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阿里在外卖领域与美团、京东展开激烈竞争,投入百亿级补贴,看似是短期的市场份额争夺,实则暗藏长期技术考量。 ▲ 图源:微博 即时零售(外卖、闪购)作为高频消费场景,每天产生超数亿条数据,包括用户地理位置、消费习惯、商品偏好、配送路径等,这些数据正是AI模型训练的重要资源。 从竞争格局看,美团、京东在外卖领域的优势在于线下配送网络,而阿里的优势在于技术赋能。 这种技术驱动的效率提升,正是阿里敢于参与外卖竞争的底气。 Part 4 总结 阿里股价的暴涨,本质是资本市场对“技术+商业”双轮驱动模式的重新认可。 从电商巨头到AI芯片玩家,阿里的转型揭示了一个真理: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面对美团、京东的竞争,阿里的答案不是简单的补贴大战,而是用芯片和AI重构商业基础设施——当商品推荐更智能、物流调度更高效、用户体验更精准,这种基于技术的碾压式优势,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阿里造芯的十年,正是对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注:本文图片来自原文、网络等。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
2025-09
052025-09
052025-09
052025-09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