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茶姬,不务正业
2025-09-16

|

730

一家奶茶店开始卖衣服,而且价格不菲:一件牛仔外套599元,牛仔裤499元,连一顶渔夫帽也要159元。这是霸王茶姬近期在电商平台上线的新品服饰系列,名为“踏花归来”。


网友们纷纷调侃:“再这么卷下去,霸王茶姬迟早改名‘霸王百货’”。还有人算了笔账:一件短袖的价格相当于11伯牙绝弦奶茶。


当下新茶饮竞争激烈,霸王茶姬这番“不务正业”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突围密码呢?


01
不甘只做奶茶


霸王茶姬卖衣服并非一时兴起。仔细观察其官方旗舰店,你会发现这仅仅是品牌周边产品的冰山一角。


从早期的徽章、马克杯,到后来的宠物友好围巾、非遗联名香氛,再到如今的时装系列,霸王茶姬早已构建起一个丰富的“茶悦生活”周边矩阵。品牌每年都会推出几十款周边产品,包括单肩包、香氛礼盒、晴雨伞等。


此次的“踏花归来”系列服装,设计师以贵州苗绣为灵感,选取茶马古道上的马、茶树、蝴蝶等元素,通过现代剪裁重构传统纹样。白色短袖上渐变的绣花图腾随动作灵动,牛仔外套的毛边细节与刺绣图案形成粗犷与精致的碰撞。


68c8cdfd1f154.jpg

霸王茶姬的“不务正业”并非个例。在新茶饮进入存量竞争的当下,周边营销已成为品牌突围的标配操作。


蜜雪冰城靠低价的雪王玩偶强化平价亲民形象;喜茶的联名帆布袋因“加厚帆布+内袋设计”成为通勤神器;瑞幸则将周边经济学玩到极致,与线条小狗、哪吒等IP合作的杯套,在闲鱼上被炒到百元,堪称“理财产品”。


不同品牌的周边策略折射出清晰的定位差异。


喜茶走实用主义路线,用“买奶茶套餐送包包”吸引白领群体;瑞幸靠高频次IP联名制造稀缺性;而霸王茶姬选择深耕文化内涵,其推出的潍坊风筝香包、壮锦明信片等非遗周边,形成了独特的国风周边经济。


02
价值战的差异化选择


当同行通过外卖平台补贴换取订单激增时,霸王茶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聚焦产品力与用户体验。


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霸王茶姬全球门店突破7038家,GMV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海外市场同比激增77.4%


支撑这一成绩的是2亿会员构筑的稳固用户池,以及高达73.9%的复购率——这一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拒绝参与短期补贴战。”创始人张俊杰在业绩会上直言。当同行通过外卖平台补贴换取订单激增时,霸王茶姬选择将资源投入产品力与用户体验。


这种战略选择在行业普遍追求规模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68c8ce09781f7.jpg

霸王茶姬此次的服装跨界,是其文化赋能战略的自然延伸。品牌自2018年创立以来,便以“传承东方茶文化”为使命,致力于将传统茶饮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


品牌在产品命名上也极具文化特色,如“伯牙绝弦”、“桂馥兰香”、“花田喜事”等,不仅体现了东方文化的韵味,也增强了消费者的记忆点和品牌认同感。这种“文化+产品”的策略,使得霸王茶姬在众多新式茶饮品牌中脱颖而出。


此次服装系列的推出,更是将这种文化赋能从饮品延伸至服饰领域,让消费者不仅能够品尝东方茶香,还能穿戴东方美学。


03
争议与挑战


当然,市场对霸王茶姬卖衣服也存在不同声音。


面对“跨界做服装”的猜测,霸王茶姬方面表示,只是在做一些品类尝试,主要考量时装与非遗文化的结合,比较契合霸王茶姬的用户群体,能更好地传播文化。


网友们对这次服装上新评价两极。有人直言:“谁买六百块的奶茶牌牛仔衣,我真的会笑他”。也有人认为:“服饰只是霸王茶姬周边宇宙的其中一种吧,没什么奇怪的”。还有人表示:“我看过这个衣服的详情图,刺绣图腾很精致,苗绣元素比某些快时尚品牌的印花有诚意多了”。


这种争议在价格策略上尤为明显。599元的牛仔外套价格已接近快时尚品牌,这种跳跃式定价在引发争议的同时,也成功将品牌调性与大众茶饮拉开距离。


霸王茶姬的跨界尝试,反映了新茶饮行业的一个新趋势:通过周边产品拓展品牌边界,构建更加立体的品牌形象。


有分析认为,这与其门店扩张策略呼应:全球超7000家门店中,不少门店配备了设计师款座椅、宠物友好空间,服装周边正是为这种“第三空间”体验提供穿搭解决方案。


当消费者背着印有苗绣图案的包、穿着茶田元素的衣服时,他们就成为了行走的品牌代言人。这种将品牌文化符号转化为可穿戴元素的设计,让周边跳出了“印LOGO”的初级阶段,形成了真正的文化输出。


从这种角度看,霸王茶姬的“不务正业”,恰恰是其品牌建设的“正业”。


从云南昆明的一家小店,到全球7000多家门店的国际化品牌,霸王茶姬通过文化赋能和价值创新,成功在新茶饮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卖衣服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构建品牌认知、传递文化价值、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接的手段。当消费者穿着霸王茶姬的衣服,喝着霸王茶姬的奶茶,品牌就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


这种“不务正业”,可能正是新消费品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