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5年6月的一天下午,一个年轻的海军军官,突然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南下广东。
等他匆匆忙忙赶到广东中山的一个造船厂,马上就惊呆了。
在他面前,矗立着一个庞然巨物——航母。
这位海军军官至今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撼感觉:
“当时就看到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家伙在那里。我们所有人当时都是第一次见航母,什么也不知道。别说弹射器,我当时连航母上的鞭状天线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种震撼,毕竟现在我们只要打开手机,想看啥都有。可那是80年代,装备情报来源渠道非常少,外国杂志上的一张航母照片都能拿来研究好久,更何况一艘2万多吨的真家伙?
这艘航母,就是中国拥有过的第一艘弹射型航母——墨尔本号。
只可惜,它是报废的。
多年之后,西方媒体仍然耿耿于怀,说中国通过“瞒天过海”的方式进口了报废的墨尔本号航母进行拆解,才学会航空母舰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思路。
但其实,哪有那么处心积虑?墨尔本号,完全是一个意外之喜。
事情的起因,是1982年,澳大利亚海军准备提前退役墨尔本号航母。
墨尔本号前身是英国的“尊严号”航母,于1943年4月15日开始建造,1945年2月28日下水,结果才舾装了两个多月,德国就投降了。
英国人就犯了愁,继续造吧?还要花一大笔钱,但战争需求又没有了。拆了吧?已经造得差不多了,拆了挺可惜的。
随后,英国人经过多方接洽,总算说动澳大利亚当了接盘侠。
为了满足澳大利亚的要求,英国人专门花了5年多时间对“尊严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增加了BS-4型蒸汽弹射装置和“菲涅尔”助降反射镜,使其具备了弹射喷气式舰载机的能力。交付后,澳大利亚人将其命名为墨尔本号。
墨尔本号虽然没赶上打仗,但杀伤力却一点都不俗,只不过,杀的全是自己人。
1957年10月28日,墨尔本号刚刚服役一年半,就撞上了蓝卡号商船,由此开启了自己“碰碰船”的一生。
1964年2月10日,墨尔本号将航海者号驱逐舰拦腰撞断,82名官兵死亡。
1969年6月3日,墨尔本号撞沉了一艘美国驱逐舰,导致73名官兵死亡。
1974年7月11日,墨尔本号和一艘客轮相撞。
1976年7月24日,墨尔本号在悉尼港又和一艘日本货轮相撞。
澳大利亚人实在是怕了,这家伙没打过仗,但战绩都快超过整个澳大利亚海军了。于是在1982年,澳大利亚军方决定将其提前退役拆解。
说个冷知识,拆船,其实一点也不比造船容易,光一个分类拆出的金属和零部件都是个累死人的活,不仅会造成严重污染,还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和宝贵的船台,综合算下来,拆船的成本,往往比造一艘船还贵。
所以很多时候,发达国家为了省钱省事,会把报废船只直接卖掉,让别人去拆。
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中标墨尔本号拆船合同,准备拖回中国进行拆解。
但这艘船一拖到广州造船厂,就把造船厂的军代表(军队派驻工厂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给惊呆了!哪来这么大个玩意?
要知道,当时中国最大的主力舰也才3000多吨,墨尔本号虽然算是轻型航母,但也是有两万吨,往造船厂一停,那真如鹤立鸡群一般。
军代表一打听,才知道广船居然不声不响搞了一艘航空母舰过来,虽然这艘航母已经进行了技术性破坏,比如拆除了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就连船舵也焊死了,但它毕竟还是一艘航母啊!研究价值极大!
军代表不敢耽误,赶紧一路报告到了海军司令员那里。
当时的海军司令员是谁呢?刘华清。
我们都知道刘华清是个坚定的“航母派”,他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振奋,马上下令海军组织精干力量,对墨尔本号航母进行全面考察。
于是,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一名副研究员,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广州。
这个副研究员我们可能很熟悉,就是后来的海军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号称“芝麻分连共享单车都扫不了”的“战忽局”局长、海军少将——张召忠,我们亲爱的局座。
张召忠身后就是墨尔本号弹射器
说实话,这次的参观,并不太周全。
一方面是来考察的人来自海军各个单位和科研院所,互不认识,至于考察方案更是看到了航母之后现写的,对于考察重点更是各有各的考虑。
另一方面是考察时间很紧,广船急着拆船赚钱,只给了部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点时间完成整艘航母的测绘根本不够。
为了抢时间,考察团队住进了附近闷热的工棚,开始一个舱室一个舱室开展测绘,了解航母设计的种种细节。
张召忠后来回忆说,当时的墨尔本号没有动力(自然也没有电),船舱里黑咕隆咚。垃圾堆里混杂着废弃的作战值班记录和被扔掉的私人物品。调研组成员一人一个手电,在十几层楼高的船舱内测绘,逐步了解了一艘现代航空母舰的主体结构和舰上各种主要设备。
在考察中,张召忠敏锐地发现,虽然这艘航母已经成了空壳,但蒸汽弹射器、助降系统和阻拦系统都还在!只是简单进行了打孔破坏和去功能化而已!
也就是说,中国只要比葫芦画瓢,完全有可能研发出中国自己的蒸汽弹射器!
所以,在最终的考察报告中,张召忠小组提出了一个建议,想办法保留墨尔本号的弹射系统和助降系统!以此发展中国未来的弹射型航母!
他们没想到,正是这份报告,开启了中国人研发弹射型航母的辉煌征程。
而这个征程的第一步,就是891工程。
二
80年代,是中国国家安全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年代。
一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缓和,而苏联忙于阿富汗战争无暇东顾,至于越南那只是疥癣之患,所以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压力最小的一个时期。
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军事装备水平和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陷入了深深的军备焦虑。
大规模更新装备吧?可看看“军队要忍耐”的指示,军工厂穷得都快要饭了,全面换装就更不现实了。
就在这个时期,传出了南沙群岛发现油气资源的消息。
当时的中国,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产油高峰期已经结束,再开采的话成本会飙升,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新希望。
但问题在于,中国在南沙群岛维持军事存在的能力几乎为零,南沙岛礁没有机场,战斗机从海南飞到南沙上空十分钟就要赶紧往回飞,要不然油就不够了。
为什么1988年3·14海战之后,中国明明趁势占领了鬼喊礁、大现礁、奈罗礁和琼礁,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不就是因为海军实力不够嘛,只能保大放小。
所以,中国需要一艘可以灵活部署在南海的航母,无论是保卫南沙权益还是守护贸易航线,都必不可少。
1985年,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成立航母论证中心,1986年,刘华清主持在北京召开首次海军战略研讨会,会上一致认为,不能怕困难,中国10年内不搞航母,10年之后再搞还是会有困难。要早点论证,尽快启动研制航空母舰工作。
1989年1月,刘华清离任海军司令之前,总算凑够了4000万自筹经费,立项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航母工程,代号891。
央视公布的891航母模型
891工程的大致方案是:中型航母,常规动力,4万吨级,装备蒸汽弹射器和国产舰载机,也就是初代军迷中所传说的“中常弹”。
当然,891工程虽然立项,但它其实并没有清晰的型号目标,更像是对航母各个子系统预研的开始。用刘华清的话来说就是:“航母是要造的,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的,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先搞预研。”
经过一年半的论证,891工程课题组提交了数十万字的论证报告,为中国航母发展规划出了清晰路径:
立足国内,不排斥引进,但关键技术必须有自主权。
什么是关键技术?一是舰载机,二是弹射器和阻拦装置。
舰载机有多个方案,比如歼-6垂直起降型、歼-7舰载型、歼-10舰载型、运-7改舰载型预警机等等。
歼-7舰载型模型
而弹射器和阻拦装置呢?可选余地就小多了,看来看去,只能先仿制墨尔本上的那一套弹射器和阻拦装置。
得益于张召忠的建议,虽然墨尔本号被拆除了,但弹射器和一部分飞行甲板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航母弹射器宝贵的技术参考。
其实说起来,墨尔本号虽然是40年代建设、50年代改装,但其弹射器的性能,并不太落后。
为啥?
因为本质上来说,世界所有的现役蒸汽弹射器,都是从一个源头发展出来的。
二战结束后,英国为了解决喷气式舰载机的起飞难题(过去螺旋桨飞机重量轻、起飞速度小,用不着弹射器),开始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舰载机弹射器。
经过数年的研发,50年代初,英国成功推出人类第一款开槽气缸蒸汽弹射器,命名为BS-1。
BS-1说简单也简单,主要由气缸、活塞、滑块等部件组成。工作时,来自舰上锅炉的高压蒸汽进入气缸,推动缸内活塞向前运动,再由活塞带动滑块牵引飞机加速到起飞速度。
在经历了1600次弹射测试和细节改进后,BS-1总算是成熟了,正式列装航母,并改名为BS-4型蒸汽弹射器。
BS-4弹射器全长40米,冲程31.4米,可以将13.61吨的舰载机推动到110节速度,这个水平在那个时代首屈一指,所以英国的主流航母,装的都是BS-4弹射器。
当然,也包括墨尔本号。
美国那边听说英国人搞出了成熟的弹射器,赶紧过来参观,看完惊为天人,马上要求技术引进,英国人不敢不给,只能把BS-4的技术资料全套卖给了美国。
于是,美国根据BS-4的资料,仿制出了自己的C-Ⅱ型弹射器。
随后,BS-4技术路线开始在美英两国开枝散叶,英国发展出了BS-5、BS-6弹射器,美国则发展出了C7、C13弹射器。
虽然型号和名字都改了,但从技术原理来说,他们和墨尔本号的BS-4弹射器并没有本质区别,无非也就是弹射阀结构、蒸汽收集器有无、弹射行程多少的区别罢了。
所以,中国当时从墨尔本号上拆下来的BS-4弹射器,并不落后,如果中国吃透技术,攻克生产难题,是完全有可能在2000年之前,生产出可用的国产蒸汽弹射器的。
1994年,891工程各个子系统基本论证完毕,形成了一份涉及几十个技术要点、总数达百万字的论证报告,甚至某总体所连航母方案都设计出来了,而且明确了结论:中国建设自己的蒸汽弹射航母是完全可行的。
据此,刘华清提出,应该在“九五计划”中列编200亿元人民币的航母资金,在2000年左右建成中国第一艘航母,并在2010年左右形成3艘航母的规模。
结果呢?这个提议一出,各个方面都炸了。
首先站出来的是各军种,1994年中国军费总额也才550亿元人民币,造个航母都要200亿?那陆、空、二炮还活不活了?海军重要,其他军种就不重要了?
其次站出来的是财政部门,1994年中国正面临建国以来最高最凶险的通胀,财政相当紧张,哪来的钱造航母?
然后是外交部门,说你们这么激进,会引发国际社会担忧啊,会让中国本来就不算好的国际环境雪上加霜。
最终,这份提议没有通过,刘华清仰天长叹:中国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
1998年,刘华清卸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退休。
一年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
当时,有高层提议派遣一艘军舰前往亚得里亚海表明态度(俄罗斯就是这么干的),但放眼望去,中国具备威慑能力的军舰,一艘都没有,最后这个提议只能作罢。
痛定思痛的中国,紧急把891工程给捡了起来,改名9985工程,计划2000年开工一艘蒸汽弹射型航母,2004年下水。
一段时期盛传的“航母八月上船台”的梗,说的就是9985工程。
但是,仅仅过去了一年,因为国家加入WTO谈判进入关键阶段,这个节骨眼上万万不可因小失大,最终,9985工程还是被取消了。
三
891之梦破灭了,但余烬中,还有星星之火。
虽然891工程和9985工程的下马,让中国人第一次对弹射航母的尝试胎死腹中,但是,891工程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因为891工程的投入,中国人对航母设计不再陌生,对航母运作也有了一定了解,甚至连未来航母舰长,都通过“飞行员舰长班”给提前培养出来了。
机会,往往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随着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历经重重磨难,终于抵达中国大连港,中国人的航母之梦,再度燃起。
2002年,国家启动02工程,其实就是改建“瓦良格”号作为中国第一艘航母,并开始筹备新一代的航母计划。
为了减小计划通过的阻力,海军把航母工程上升到了国运的高度,提出航母的定位不仅仅是军备建设和维护海权,还可以以航母建设为龙头,带动冶炼、机械制造、材料、机电、电子等重工业的发展,寓军于民。航母出来后,相关行业能上一个台阶,形成产业链,相关技术可以转到民用品生产,出口赚钱。
2004年,经过一番复杂的争吵、游说和博弈后,中国航母工程正式获批,代号048。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048工程就是辽宁舰,但其实并不止,它是关于中国海军未来50年规划的一个总体设计,不仅包括航母计划的设想、各个子系统的研发,还包括船坞、航母港口和陆上机场、综合保障基地的建设,以及海军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的建设等等等等。
根据这一规划,中国航母工程将分四步走。
第一步:2004-2014年,建造(改建)2艘中型航母,主要是练手和积累经验。
第二步:2015-2024年,建造2艘大型航母,采用蒸汽弹射器和常规动力系统。
第三步:视技术成熟情况,发展大型核动力航母,参考美国下一代航母的设计,排水量超过10万吨级。
第四步,远景规划,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实现10艘航母的目标,包括6艘常规动力航母和4艘核动力航母。
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奇怪:回过头来看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好像并没有按这个规划来啊!第一步倒是按规划完成了,搞出了辽宁舰和山东舰,可第二步的福建舰,怎么没有用蒸汽弹射器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弹射器出变故了。
这个变故,要从舰载机的选型说起。
在048工程的配套项目中,舰载机是关键一环,毕竟航母舰载机水平,决定着航母整体的战斗力。
一开始,舰载机选型有三个方案。
1号方案是延续891工程的选型,用歼-10改装中国第一代舰载机。
歼-10舰载型模型
2号方案是购买俄罗斯的苏-33舰载机,毕竟辽宁舰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用的也是苏-33,已经有成功先例可循了,技术风险最小,而且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3号方案是在正在研制的国产歼-11B战斗机的基础上,改出一款舰载型。
说实话,这三个方案,都不那么靠谱。
为啥?因为歼-10虽然不错,但它毕竟是个单发机,安全冗余不足,航母起降环境恶劣,发动机很容易出故障。
如果是双发机,一个发动机坏了,飞行员还能用另一个发动机坚持着飞回来,可歼-10就一台发动机,出了故障就全完了。
那买苏-33呢?俄罗斯倒不是不卖,但提了个条件说,阿穆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的苏-33生产线早在1996年就关了,现在你要买苏-33可以,但要先拿15亿美元来把生产线恢复了,而且苏-33的价格我现在也算不出来,要生产出来才能算价格。
说起来,俄罗斯这是骗傻子呢,想用中国的钱,来救活自己濒临倒闭的厂子。
这个要求,中国当然不能接受,我就想找你买个包子,总不能你的锅也要我出钱吧?
那就只剩最后一个方案了,用自己的歼-11战斗机来改,毕竟歼-11B和苏-33算是同门师兄弟,应该差不多可行?
但问题在于,陆基飞机改舰载机不是装个尾钩就行的,还要考虑到机体、油箱、发动机以及所有机载设备的结构、工作状态和安装强度、刚度等等指标,能不能满足起飞和着陆时的冲击力,而沈飞对舰载机研发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从哪里改起。
就在沈飞发愁的时候,老天爷给中国送来一份大礼。
2001年,有关部门在考察坐落于克里米亚的“尼特卡”舰载机训练基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机棚里面居然扔着一架T10K3舰载机!
尼特卡基地模拟阻拦索系统
T10K系列,是苏联在Su27基础上研发出的舰载原型机,后来的苏-33舰载机就是在T10K2基础上设计定型的。
而T10K3,则是T10K2的改进型,某些方面,甚至比量产版的苏-33舰载机还先进些。
只不过呢?因为1998年后俄乌关系恶化,乌克兰中止了俄罗斯租用“尼特卡”基地进行舰载机训练的合同,于是俄罗斯就把所有能飞的T10K和苏-33都飞走了,把这架已经不能飞的T10K3“忘”在了机棚里。
俄罗斯人想的是,等租用合同续上了,到时候再回来呗,这么大个飞机,还能丢了不成?
谁会想到,中国人会来截这个胡啊!
毕竟对中国人来说,虽然这架T10K3已经不能飞了,但在舰载机的结构上,还是有巨大借鉴意义的!
有关部门发现T10K3后,迅速报告了国内,沈飞一听非常重视,马上安排人和乌克兰方面接洽:你看你这架破飞机扔这也没用了,还占地方,不如便宜点卖给我,或者换不锈钢盆也是可以的嘛。
乌克兰一听,觉得有道理,爽快答应了。
最终,沈飞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把T10K3和一大堆尾钩、备件、保养工具和手册都给打包回来了。
歼-8Ⅱ总师顾诵芬和T10K3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用歼-11B的航电系统+T10K3的机体结构,打造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款双发重型舰载机——歼-15。
沈飞很高兴,但负责弹射器研发的团队却哭了。
为啥?因为他们的弹射器,弹不动歼-15啊!
当时国内的弹射器技术,还是源自墨尔本上的那一台BS4弹射器,这种弹射器顶多也就能弹个十二三吨的飞机。
可是歼15多重?空重17.5吨,最大起飞重量32.5吨。
我要弹射器不就是为了保证重型舰载机满油满弹起飞么?但现在弹射器弹不动,那我要它干什么?
这个问题不仅中国遇上了,美国那边也一样。
美国在BS4弹射器基础上山寨的C-Ⅱ弹射器,弹个A4、A6攻击机没啥问题,但让它弹全重33.7吨的F14,肯定就不行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人后来专门升级出了C13型弹射器。
美国人是咋升级的呢?
第一,换反应堆,增加蒸汽动力系统压力,由4.5Mpa提高到8.45Mpa,压力大了,弹起来可不就有劲了么?
第二,加长弹射轨道。蒸汽压力加大的确能增强弹射力,但也会迎来高过载,不利于一些精密设备和飞行员的健康,所以要想减小过载,就必须拉长弹射器行程。
比如安装在“小鹰”号航母的C13-A型弹射器,行程拉长到了81米,而安装在“尼米兹”级航母的C13-B型弹射器,行程达到了99米!世界第一长!
当然,还有一款阉割版的C13-C型弹射器,被美国人卖给了法国,装在了戴高乐号航母上。
结果呢?这款只有75米行程的弹射器再加上法国人投机取巧的K-15潜艇反应堆,导致戴高乐号只能弹射中型机,弹不了重型机,而且E2C预警机还是又焊了4米的钢板才实现的起飞。法国人被坑惨了。
那这两个方案中国能学吗?不行。
一方面,中国当时只有苏联的TB-12蒸汽轮机能用,虽然能保证航母运转,但蒸汽压力只有6.1Mpa,不够弹射歼15这种重型机。
另一方面,中国当时也不具备生产那么长的蒸汽弹射器的能力。
蒸汽弹射器的核心部件,是两个气缸,你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注射器,内部压力一大,就能推动活塞向前进。
但问题在于,弹射器上的活塞,是要与滑块相连的,否则怎么拉动飞机呢?
所以,这个气缸是要开口的,像一个C字,活塞在这个开口通过连接臂连接弹射滑块。
那么问题就来了,气缸一旦开口,气体不就从开口泄露出去了吗?
所以,需要活塞带动一根柔性金属条,活塞在前进的同时,将密封条带入汽缸盖和气缸缝的缝隙中完成密封。
哪怕如此,密封也不是百分百的,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美国航母弹射时,会有一溜蒸汽冒出来。
更关键的在于,近100米的弹射行程内,活塞要在几秒内跑完全程,这就要求气缸必须拥有极高的加工精度和极高的平直度,绝对不能有任何内壁瑕疵或者弯曲变形,否则高速活塞撞上去就是灾难。
说实话,这太难了,近100米的薄壁气缸,海洋每天都是高盐高湿环境,还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形变,每次弹射还要经历粗暴的加压、减压过程,怎么可能保证不变形?
所以,缸体密封问题和缸体变形问题可以说是难倒了全世界,全世界只有美英能搞定。
中国不是没按这个加长气缸的思路试过,但因为铸造缸体加工问题,直接把活塞给卡住了,试验失败。
此时,距离弹射航母的总体方案设计已经不远了,如果蒸汽弹射器始终搞不定,那是要出大事情的!
这时候,老天把另一份大礼砸过来了。
苏联在80年代,曾规划过1143.7型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面有两套行程超过85米的大型蒸汽弹射器,而且弹射器已经完成项目验收。
虽然随着苏联的解体,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被西方国家骗拆,但弹射器的技术资料还是保留了下来,而随着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把经济搞得一团糟,一票俄罗斯专家纷纷各奔东西,一部分人通过中国的“双引工程”来到中国,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光发热。
从这些专家的手中,中国得到了一些关于弹射器的技术资料,以及苏系增压锅炉-新型蒸汽动力技术,然后又经过长达数年没日没夜的技术攻关、极寒极热环境试验,研发团队总算把国产蒸汽弹射器的技术搞定了!
而此时,距离中国第一次接触墨尔本号的蒸汽弹射器,已经过去了25年。
但问题在于,技术有了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在于,你要能量产出来才行。
可当时国内船舶研究所的配套企业,根本生产不出这种需要极高冷拔工艺的活塞气缸。
那咋办?
咱们都听过一个段子,中国当年发愁阻拦索时,无意发现河北巨力索具正在给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供应阻拦索,于是中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航母阻拦索,省了一大笔研发费用。
弹射器的问题也差不多,正当研发团队发愁气缸的生产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要不,咱们去民营企业里去摸摸底?
结果一摸,还真摸到了——江苏某民营企业。
这家公司是做液压油缸和冷拔机的,既然液压油缸和冷拔机都能做,做个开孔气缸岂不是不在话下?
看起来容易,但是真的把活接下来了,这家企业还是觉得压力很大,毕竟,他们没做过这么长的家伙啊!
企业总工说,“整个直线度要控制在2毫米以内,整个的尺寸公差要控制在0.01毫米这个范围,头发丝的七分之一,几百米长的东西,这么高的精度,当时用别的工艺,我们觉得很难达到。”
这家民企花了几年时间,光各项试验就做了6000多次,最终总算达到了全部技术指标。
而与此同时,弹射器配套的发射系统、蒸汽系统、拖索张紧系统、润滑及控制系统、储气罐、海水淡化设备、贮水池、高压水泵、锅炉、加热装置等等配套子系统,也全部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技术攻关。
随后,研发团队在辽宁兴城舰载机训练基地,建成了中国第一套全国产的蒸汽弹射系统。经过载重小车和实机的弹射测试,弹射器表现非常成功!性能基本达到了C13-B型弹射器的水平。
也正因为蒸汽弹射器的测试成功,船就按照这一台弹射器的尺寸、重量、配套设备、技术要求,完成了中国第一艘蒸汽弹射航母的设计图纸,也就是后来的003型航母——福建舰。
万事俱备,就等航母开工!
但万万没想到,研发团队等来的,不是蒸汽弹射器开始生产的命令,而是项目暂缓的消息。
上万人十几年的心血付出,前前后后耗资几十亿的国之重器,说暂缓就暂缓了?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
掌舰化玄洲·驭电磁龙吟·巡洋慑九天·平波镇四海·神威护国电磁显圣马伟明真君。
四
1960年,马伟明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的马伟明虽然成绩极好,但体弱多病,家里所有人甚至他自己,都没想到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军人。
1975年,马伟明考上高中,但父亲却认为,上高中有啥用?还不如找个技校学点手艺,修个收音机、电视机啥的,一辈子就不愁了。
万幸万幸,马伟明的数学老师死活不同意马伟明辍学,多次跑到他家里去做工作,总算把马伟明拽回了学校。
1978年,马伟明高中毕业,那时候的高考可不像现在,录取率极低,为了增加录取概率,老师还给他报了个海军工程大学的提前批,录不了也不影响第一志愿。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高考揭榜,马伟明居然直接被海军工程大学给录了!
这下子,马伟明没退路了,他后来回忆说:我是个自由散漫的人,一点也不想上军校。但高考提前批次被军校录取了,如果不去上也不准复读,只能去上了。
不过呢?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让他很难适应,甚至一度考虑过退学。
万幸万幸,中国海军电机学科开拓者、电机科研团队创始人张盖凡教授发现马伟明悟性极佳,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将他收为弟子,一路将他带到了硕士毕业,并推荐他去清华电机专业读博。
1996年,马伟明博士毕业,神功大成。
毕业后,马伟明如开挂一般先后攻克了潜艇十二相发电机系统固有震荡问题,核潜艇无轴泵喷系统(已经列装中国新型核潜艇),以及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等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并在200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此时,马伟明仅仅41岁。
一般人40岁能混到优青或者杰青已经非常不错了,而马伟明呢?博士毕业5年后就成了院士!
所以说啊,普通人不能跟天才比,真的会气死。
可是说起来,马伟明的本行是搞电机的,怎么突然跨行搞起电磁弹射了呢?
这和马伟明参与的一个项目有关。
2000年,上海市和德国达成了引进磁悬浮列车的协议,准备在上海建设中国首条磁悬浮高铁。
在协助地方进行技术考察时,马伟明灵光一闪:既然电磁力可以推着列车跑,那么能不能在航母上推着飞机跑呢?
要知道,这个概念非常超前,就连美国,当时只是提出了理论设想而已。
2006年,马伟明申请了100万论证经费,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电磁弹射系统的论证报告。
但此时,048工程正在进行蒸汽弹射技术攻关,根本没工夫理这个只存在于理论中的电磁弹射技术,所以在马伟明继续申请经费研发原理样机时,上级并没有批。
不过呢?马伟明有个拗劲,他坚信电磁弹射的方向是正确的,既然上级不给钱,他就从其他科研项目中,省出了2000万,只用了2年时间,就做出了电磁弹射系统的1:10原理样机。
在2008年底海军工程大学的成果鉴定会上,这台小小的原理样机,让80多个专家都震惊了,要知道,就在2008年9月,通用原子技术公司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图珀洛测试工厂,也刚刚完成了美国电磁弹射系统EMALS的原理测试!
马伟明的成果很快就引起了海军高层的关注,相关的项目资金也充裕多了,海军拨了5000万给马伟明,让他试制1:1的原理样机。
1:1原理样机很快就试制成功并通过验收,但这还不够。
为啥?因为电磁弹射系统,不仅仅包括弹射器,还包括舰船发供电系统、综合电力系统、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等等一整套系统,原理样机要变成工程样机,还有很多难关要攻克,还需要更多的钱。
但在2011年马伟明提交研制舰载电磁弹射器的立项时,却迟迟没有获批。
为什么?
因为重大技术路线之争啊,很多时候,争的并不是技术。
国家为了搞蒸汽弹射器,前前后后投入几十亿,子系统涉及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团队,上上下下的配套企业员工足有上万人,那么多院士、那么多教授、那么多参与评审的专家、审批的领导,人家吭吭哧哧搞了那么多年了,你一句换成电磁弹射,谁能甘心?
谁的青春不是青春?谁的付出不是付出?谁的心血不是心血?谁的面子不是面子?
更何况,003型航母已经进入中期设计,国产蒸汽弹射器胜利在望,你一句话就要改成电磁弹射?可你的中压直流系统还没搞定啊!就算你敢立军令状,上级也要考虑技术风险和沉没成本不是?
很多人都觉得,马伟明啊马伟明,你搞电磁弹射,大家没意见,但能不能不这么着急?
按部就班来,不要争003了,等004/005的时候,你把你的电磁弹射器装上去,你一样功成名就嘛!
可是你现在非要在003上装电磁弹射器,得罪那么多人不说,万一万一搞不成,你自己落了个好大喜功的名号事小,耽误国家重点工程进度,那你就是国家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你能不能负起这个责任?
这话,不是没道理。
但是,马伟明有马伟明的观点。
马伟明认为,蒸汽弹射器的确风险小,而且有美国几十年应用的先例,国内技术也比较成熟了,但它,并不应该装在中华民族的第一艘弹射型航母上。
第一,蒸汽弹射系统太过复杂,超过1000个精密部件,从储气罐、气缸、活塞、滑块到密封条都需要定期维护,美国每艘航母上,都要安排500个人专门伺候蒸汽弹射器。如果维护不当,弹射器分分钟罢工给你看。
而电磁弹射系统相对简单得多,不需要复杂的维护作业,有故障直接换模块就行。
第二,传统蒸汽弹射的输出力度相对固定,但每次出击的飞机油料、弹药都是不一样的,蒸汽弹射器必须每次花一定时间去调节蒸汽流量来适配不同重量的飞机,但调整范围比较小,一般在20到35吨之间,难以适配一些轻型飞机和无人机的弹射。而电磁弹射器就简单了,调节推力只需要改变电流大小就行,快捷方便。
第三,蒸汽弹射器出动效率不足,因为气缸不可能全部密封,每次弹射都会损失700公斤高温高压蒸汽,如果几条弹射器全部启动,每分钟2架飞机,那么仅用16分钟就会耗尽储气罐内的所有蒸汽。再补充蒸汽时,又会影响锅炉压力,损失航母动力和航速。而电磁弹射系统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马伟明认为,中国第一艘弹射型航母,不能装备一款一诞生就落后的弹射器!
美国人搞不定中压直流,不代表中国人搞不定,美国人搞不定超级电容只能用飞轮储能,不代表中国人搞不定!要领先,就领先美国!
这绝不是出于私心,马伟明对蒸汽弹射研发团队也没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完全为中国航母的未来考虑。
为了这一点,马伟明不介意赌上自己所有的荣誉、地位、名声乃至命运,也要和蒸汽弹射路线争一争!
毕竟,自己41岁就当了院士,国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最后,高层经过反复权衡,做出了决定,两边都给钱,两条腿走路,正反两面都押注,开了大赢的多,开了小一样能保底。
2011年底,马伟明的电磁弹射器立项获批,拿到了7个亿的经费,马伟明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马伟明团队终于完成了全套的航母电磁弹射系统试制工作,经过测试,完全达到设计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最近几天为之激动不已、热泪盈眶的电磁弹射,其实已经是十年前的技术了,过于落后,可以展示。
而与此同时,友商的蒸汽弹射系统也搞出来了。
那到底用谁的呢?这个问题,摆在了高层面前。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吧!你们在辽宁兴城基地的跑道上并排各建一条弹射器,哪个更好,一试便知!
2016年,国家下令已于2015年开工的003航母暂时停工,等待弹射器选型,同时命令航母设计总体所,做好修改图纸的准备。
兴城跑道上,蒸汽朋克VS赛博朋克的试验搞了大半年,从冬天搞到夏天,最终的结果是,电磁弹射完胜!
这一下子,蒸汽弹射器研发团队彻底没脾气了。
2017年,最高层拍板,上电磁弹射!要领先,就领先美国!
年底,图纸修改完毕,003航母恢复建造。
当然,修改后的003航母有个小bug,因为电磁弹射器的轨道更长,在不能增加甲板长度的情况下,只能把起飞位置往后挪,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福建舰的2号起飞位置侵入了斜角甲板,也就是说,福建舰在舰载机降落时,2号和3号弹射器都是不能用的,仅能依赖舰首的1号弹射器放飞战斗机,效率稍微有点低。
这其实已经是没办法的办法了,毕竟它只是一个按照蒸汽弹射器尺寸设计的航母,能改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2022年6月17日,003型航母福建舰建成下水。
2025年9月22日,福建舰正式官宣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完成电磁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电弹时代”。
五
按道理来说,唯物主义者不应该谈国运。
但在冥冥之中,所有决定国运的分叉,在很早之前,历史似乎就已经做出了抉择。
就像那一艘意外到来的墨尔本号航母。
就像那一位偏巧就重视航母的海军司令员。
就像那一群措手不及地被叫去考察航母的年轻人。
就像那一帮莫名其妙就在尼特卡基地发现T10K3舰载机的专家。
就像那一个差点变成收音机维修师傅的马伟明。
就像那一台差一点点就装上003福建舰的蒸汽弹射器。
有时候不信国运不行啊,所有的伟大转折,往往始于一个寂静的瞬间。这么多充满了巧合但又不是巧合的历史抉择,最终让中国航母在那次最高层会议中,走向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回首来路,沧桑如歌。
刘华清是功臣,马伟明是功臣,张召忠是功臣,那蒸汽弹射器研发团队呢?
他们花了十几年的心血,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经历了多少次的抛家舍业、夫妻争吵,最后却因为历史的原因而惜败,但他们难道不能称之为一声功臣么?当然能!
毕竟,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当每一个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心甘情愿将生命融入时代的洪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便不再是远方的星辰,而是正在书写的现实。
中国航母弹射器的发展史,完全就是一部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交织而成的一部最壮烈、最炽热也最悲情的宏大史诗,就像中国选择于敏构型、高超声速路线、LED屏、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等伟大转折一样,哪怕面对再大的时代压力和挫折困难,总有人能站出来,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或极力争取,或含泪放手……
个人的荣辱,在此刻微不足道。
国运的航向,于此瞬——
一锤定音。
2025-09
272025-09
272025-09
272025-09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