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央国企已经发不出工资了
2025-10-03

|

635

在很多人印象里,央国企一直是“最稳当”的工作选项:

旱涝保收,工资按时发,五险一金齐整,单位食堂味道也不差。哪怕“升职慢”“效率低”,好歹日子过得心安。

可如今,越来越多的真实声音在打破这种“神话”:

“单位工资拖了几个月了。”

“绩效停发,基本工资打七折。”

“以前发工资是10号,现在延到20号、25号,还有的直接没消息。”

最让人警醒的是,这些话不是来自民营企业,而是——央企、国企

而且,不是边角料的小公司,而是一些实打实的“中字头”“省属一级平台”。

这不再是个案,而是一种系统性的信号:有些央国企,真的已经撑不下去了。

他们怎么会没钱?

这事搁在十年前,估计没人相信。

央企怎么会发不出工资?那可是拿财政项目、央地资源的大户!

可如果你拨开光鲜的报表,就会发现——这几年,有些央国企的“造血功能”,正在急速退化

一是地方财政紧张,输血断了。

过去不少平台型国企,尤其是地方国资委旗下的融资平台,靠“城投项目+地方补贴”混日子。

但2023年后,地方卖地收入暴跌,隐性债务收紧,项目停摆成了常态,连市财政都自身难保,哪还有多余的钱继续“兜底”这些平台的工资发放?

于是你会看到,某地轨交公司靠贷款发工资、某地投控集团员工半年没绩效,甚至还有市政公司开始“以实物抵薪”,用单位建的安置房顶工资。

二是转型失败,项目亏损,越做越亏。

为了“市场化改革”,不少央国企近几年大搞“业务扩张”“多元化经营”。

电力集团去开酒店、能源公司去搞文旅、建筑央企去做金融,结果一通操作猛如虎,最后财务爆雷、现金流断裂。

有的项目盖了个“主题小镇”,十亿投进去,一年租金不到两百万,光利息就压得喘不过气;还有的被套在PPP项目里,每月回款不到位,工资支出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

三是冗员太多,包袱太重。

很多“老国企”,动辄几千上万人,靠一两个项目“养活全员”的模式,早就走不通了。

改革说是“瘦身”,实际却难以下手。一边是大量技术员、科室职员吃空饷;另一边,真正干活的一线员工却加班拿底薪。

工资发不出来,说白了,不是没人干活,而是“养不起那么多人”。

体面还在,安全感没了

工资发不出来,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体制内安全感的崩塌

有网友说得直白:“以前觉得国企差点意思,但再怎么也比外面稳。现在好了,连工资都开始不定时发了,还谈什么体面?”

其实,“体制内信仰”一直都建立在一种朴素的逻辑上:

我不求你多给我,但求你别断我粮。

可一旦工资这条“底线”都守不住,信任就会像冰一样,一点点裂开。

特别是对那些三四线城市的国企职工来说,他们可能背着房贷、养着孩子,习惯了“少而稳”的日子,一旦工资断供,就直接跌入焦虑深渊。

“这工资到底啥时候发?”成了新时期国企员工的灵魂拷问。

那些“不裁员”的单位,正在用“拖欠工资”变相裁员

表面上,很多单位还在宣传“没有一人下岗”,实际上,工资长期拖欠、绩效取消、工作量加重,已经在逼迫一批员工主动离职

你不走,就一直卡着不发绩效、不提职级;你走了,刚好“瘦身”,不算裁员,还落个自愿。

这就是变相裁员,不明说,但比明刀明枪更冷酷。

尤其是在一些原本靠政府补贴续命的国企,员工被拖到“耗尽积蓄”“信用破产”,最终只能打包离开。

写在最后:

央国企不是不能发高薪,不是不该追求市场效率。

但当你连最基本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所谓“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管理”,不过是一句空话。

员工的工资,不是可有可无的支出,而是一个单位最基本的信用。

别等大家都寒心了,才回过头说:

“我们还在整改,我们会补发。”

真要等到那天,人才流失,信任垮塌,留下来的,可能只剩下一张空空的办公桌。

“发工资”,从来不是福利,而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