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几天,国航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
一是8月28日接收C919飞机,成为国产大飞机承运人,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二是8月29日发布中期业绩报告,虽实现减亏,但依然巨亏,可以说喜中有忧。
今年上半年,国航的动向值得关注。
一、机队引进速度最快:增加10架
有一个细节的地方,就是往年飞机引进速度相对较慢的国航,2024年上半年竟然是国内航司中净增飞机数量是最多的。
2024年上半年,国航共引进飞机16架,其中:
3架A321NEO飞机
1架A320NEO飞机
9架B737系列飞机
3架ARJ21-700飞机
退出飞机6架,其中:
1架A330-200飞机
4架A320飞机
1架B737飞机
上半年,国航净增10架飞机。
截至2024年6月底,国航合计运营915架飞机,其中:
波音系列飞机447架
空客系列飞机437架
商飞系列飞机27架
公务机4架
而上半年南航减少了1架飞机。
到2024年6月底,比南航多了8架飞机。
由此,从机队规模来看,国航成为亚洲地区的新霸主。
二、生产规模大幅提升: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
2024年上半年,国航:
旅客运输量7496万人次,同比增长28%。
历史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大关,距离7500大关仅一步之遥。
国航全年将超过1.5亿人次。
国际客运量754万人次,同比增长330%。
国际航线在全力加码。
客座率为79.3%,同比增长8.6个百分点。
客座率有点低,但是国航的票价水平是最坚挺的,这是人所皆知的事,所以这也并非缺点。
飞机利用率8.79小时,同比提升1.04小时。
利用率还是有点低,实现盈亏平衡,不能低于9个小时。
三、业绩减亏:仍净亏27.82亿元
2024年半年度,国航:
营业收入795.2亿元,同比增长33.39%;
净亏损35.42亿元,同比减亏5亿元。
归母净亏损27.82亿元,同比减亏6.7亿元。
半年净亏35个亿,这个金额仍不低。
国航仍巨额亏损的原因。
最直观的看,就是收入提升的幅度不如投入、产出提升的幅度。
按照道理说,
运力投入大幅增加,客座率、利用率等效率大幅提升,应该大幅减亏才对。
实际上,2024年上半年,国航:
运力(可供座公里)增幅33.38%
产出(旅客周转量)增幅49.96%
收入增幅33.39%
营业成本增幅30.84%
这种情况小,只能小幅减亏。
究其原因,还是票价水平下滑太快。
2024年上半年,国航:
平均票价水平(客公里收入)0.5369元,同比下降了12.08%。
座公里成本0.451,同比只下降了1.89%。
当然,票价水平下滑,旅客对票价敏感度提升,这是全民航的共性。
票价在降,成本没降。
2024年上半年国航成本构成情况 单位:千元
如此以来,只能靠自己投入的增加以及运行效率的提升来减亏,减亏难度可想而知。
我记得2022年,某券商分析师《假如“王者归来”,中国国航高峰业绩能否实现200亿+利润?》的研究报告,详情请看文末国航盈利200亿元?券商疯了!(2022年3月内容)
当时,小编进行了反驳,觉得:
券商难道都是靠想象写研究报告的吗?
当时,小编还记得许多网友留言批评,说我不懂金融,不懂股票。
说人家证券分析师都有调查研究,都有分析逻辑和相关工具的,肯定比我这个外行强得多。
当时,小编也不敢驳斥,只能说等未来再看。
说实话,2024年,国航实现盈利的难度非常大。
也就是说国航下半年要净赚35个亿元。
四季度一般又是亏损的,那么来说,三季度,尤其是7、8月份暑运旺季至少要赚60亿。
一天一个小目标,不知道国航能否赚到。
国航遭遇的经营难题,也是当下民航业遭遇的普遍问题。
民航业未来何去何从,我们真的好好好思考思考了!
民航资质办理请联系北京翰科天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张先生13241789110
国航盈利200亿元?券商疯了!
最近,某券商推出《假如“王者归来”,中国国航高峰业绩能否实现200亿+利润?》的研究报告,令人咂舌。
小编不禁纳闷,券商难道都是靠想象写研究报告的吗?
这篇报告的逻辑来自于:
前段时间航空股表现强势背后,究竟驱动力是什么?
并得出结论:远期利润弹性足够大,方可推动航空股行情。
所以他们提出假设:本轮复苏周期实现,那么高点利润会达到多少?
并以中国国航为例,假如“王者归来”,能否实现200亿+利润的高峰业绩,依照航空股历史估值水平,如果给予10-15倍PE,市值可达2000-3000亿,较当前有足够大的空间吸引力。
所以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国航利润可实现200亿。
一、假设单机利润回到2010年,则简单测算可达200亿+利润
文章认为:统计2009年以来,以国航为例,单机扣汇利润高点为2010年的3388万元,其次为2009、2015年均达到2000万左右,而2011-19年平均单机利润为1200万左右。
中国国航2021年末机队规模746架,剔除公务机及支线飞机ARJ21后运营734架机队,以此简单测算,假设单机扣汇利润实现3000万+,则对应扣汇净利预期将超过200亿。
这就好比让博尔特跑1000米,并且这样测算博尔特的成绩:
以其打破世界纪录的9.58秒的100米成绩测算,1000米大概为96秒。
也就说,博尔特跑1000米,肯定能跑进两分钟以内。
其实如果再在民航业从事研究分析的人士就会明白文章的谬误之处:
一是这些年来,大型航空公司的单机利润一直是在持续下滑的。
二是大型航空公司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这主要是受高收益市场有限,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管理幅度加大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
文章也对上市公司历年单机利润进行测算。
以历史最高点的单机利润测算未来两三年内,岂不是笑话。
实际上业绩表现最好的春秋航空,历史上也未达到过3000万元的单机利润。
二、中枢利润+价格弹性:亦有机会冲击200亿
文章对一般情况下的利润进行了分析。
中枢利润测算:以2011-2019年单机扣汇净利均值(约1200万),依照734架机队规模,国航利润将超过80亿。
价格弹性贡献测算:若考虑此前报告测算当国航TOP20航线折扣率均达到80%状态下,增厚利润亦超过百亿,加上其他航线的或有增量贡献,同样将有机会冲击200亿利润体量。
在2018年客运量基础、折扣率50-60%情形下,合计收入达到287亿,相当于国航2019年国内客运收入的35%,若提价10%,对应可增加29亿收入,对应超过20亿利润;
而一旦供需紧张,折扣率提升至80%,对应TOP20航线收入将达到429亿,增加142亿收入,对应超过百亿利润增厚。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国航的利润来源也是掌控力比较强、占比比较高的航线,即TOP20航线。
但券商认为不行,你除了要贡献80亿元利润,你还应该提价。
你以前票价打了五折、六折,未来打八折,利润全来了。
问题一是国航以前票价水平在全行业是最高的,没有打五折。
未来也不可能打八折,难道没有竞争对手吗?
在民航业干过的,尤其是销售、财务干过的,就会明白航空公司前20的航线,8折的票价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存在。
但是券商分析师说可以。
并且由此认为,前述两种测算方式下,预计假如行业理想复苏,航空龙头王者归来,有概率实现200亿+利润的高峰业绩。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预计本轮高峰业绩或超以往,但从时间上,预期2023年方有概率率先实现单季度新高的盈利水平。
人家还保守一点呢,国航在2023年才能实现200亿的利润呢。
三、核心要素:价格弹性能否实现
当然文章也意识到上述测算的最大漏洞,就是能否涨价?
所以提出核心要素在于价格弹性,那么价格弹性是否能实现?
文章认为:
一是政策允许框架内,航空公司具备更强的自主调节能力。
因为民航局、国家发改委放开票价管制,航空公司可以自主提价。
小编认为,当前民航面临的问题是票价过低、折扣过大的问题,而非能否提价的问题。
二是对比海外航司、国内高铁票价,国内民航票价仍有空间
全球比较来看,国内航空公司与国外顶尖航司的票价差距仍较为明显。对比2019年各航司客公里收益,国内三大航均值为0.506元,其中国航最高为0.534元。
全日空换算为人民币0.858元/公里,超过三大航平均水平近70%。
美国的达美航空、美联航、美国航空客公里收益均超过0.7元,超出三大航均值的43%。
欧洲航司中,汉莎最高,为0.734元/客公里,英航0.608元/客公里,法荷航0.586元/客公里,均值为0.643元,超出三大航均值27%。
小编认为,不比收入,只比票价,都是耍流氓。
欧美日票价高是有消费基础,收入基础的。
三是价格弹性的程度最终是供需决定的。
说实话,上面讲得没有一条靠谱,就这一条观点是对的。
文章认为:行业供给历经20-21连续两年的低增长,我们通过飞机资产硬约束各环节的测算发现后续大幅降速已成定局。
最低增速:23年相比19年增长11%;
最高增速:23年相比19年增长21.5%;
中性增速:23年相比19年增长14.3%。
相比2014-18年平均9.8%增速大幅度放缓。即便考虑飞机利用率提升至历史最高的9.6h,全行业运力引进增速大幅放缓已成定局。
小编也认可运力增速的放缓。
不过对于需求,文章认为若以2019-23年复合增速5-6%,则23年相较于19年的旅客人数增速为22%-26%,超过前述供给增速的区间判断。
也就是说,2023年也就是明年要比2019年增长1.5亿人次,比今年增长2.5亿人次左右。
并给出投资建议:
一是持续看好本轮行业复苏核心逻辑:供需紧张+票价弹性推动利润预期。
二是在主逻辑预期弹性空间大,市场对油价和汇率的影响亦会相对“搁置”。
小编认为:
一是近两年内,民航业供需紧张只是天方夜谭。
二是油价和汇率对航空公司业绩影响非常关键。
如果快120美元的油价对民航业影响还不算大,真不知道还有哪项成本对民航业冲击更大的。
看了整篇报告,只能说证券分析师离民航业太远。
也许他们目的就是关着门编故事罢了。
至于懂不懂民航业也无所谓!
2025-07
062025-07
062025-07
062025-0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