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2025-08-10

|

844

令乐坛从怀念过去,转向期待未来


《歌手2024》系列之所以能成为去年的爆款,是戳中观众对于音综“真实性”的需求。

但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也在变,重启后的《歌手》如果不去洞察变化背后观众的需求,便很难获得“新生”。在综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综N代只有不断创新求变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刚刚结束的《歌手2025》总决赛中,经过激烈竞逐,综合两轮成绩,最终陈楚生凭借歌曲《赤裸裸》《获奖之作》的精彩表现,成功摘得歌王桂冠。

陈楚生最后感谢舞台给自己的肯定,表示这份奖项“很沉重”,“它是让我更提醒自己,要更爱音乐,爱它,它就会爱你。”他说,这个舞台没有“歌王”,因为每一个歌手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歌手》系列维系了去年的热度,更丰富的舞台和阵容国际歌手、华语音乐人、说唱歌手甚至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都在这方寸之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并找到了自己的受众。

6897f1dca424b.jpg

尊重不同口味的感受、托举更多的新人并见证他们成长,让《歌手2025》不再简单是一档音乐竞技类综艺节目。

“最大交集”

相比起去年“五旬老那守国门”的火热,今年的《歌手》仿佛少了一些流量上的抽象狂欢,观众的讨论则集中在人选、改编、情绪和表达上。这或许原本就是《歌手》想要引发讨论的内容。

在今年,《歌手2025》在保证为忠实用户带来音乐质感的满足外,试图努力跟上年轻人的脚步,继“真实性”之后,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多元性”成为节目追求。

对此,《歌手2025》监制洪啸表示,自己始终认为《歌手》是不同圈层音乐爱好者的“最大交集”。“它囊括了不同音乐类型和受众。所以我们在保证音乐专业性的前提下,试图去挖掘出更多值得大家喜欢的歌手。”

《歌手》不仅仅是音乐的展示,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打破了年龄与文化的隔阂。音乐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堆砌,它更在于通过声音去触动人的心灵。

《歌手2025》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歌手和华语音乐人,甚至还有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说唱歌手,这些都让音乐元素变得丰富,舞台呈现多元化与混搭感。

6897f1f582d1d.jpg

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流行、摇滚、爵士、电子等多种风格的融合。Grace·Kinstler以她独特的爵士风格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而单依纯则以她清新脱俗的流行风格,让观众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风格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听觉体验,更让音乐的边界得以无限延伸。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 

音乐本身并无标准可言,节目组力求每个观众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小众爱好”。《歌手2025》想要兼顾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包容一切音乐形式,其次则是在舞台上尽量集结更多的音乐风格。

从播出效果来看,《歌手2025》并没有陷入兼顾圈层、年龄的桎梏。或许有一些现场观众并不喜欢某些作品的表达,但是经过传播后的更大受众却收获了不同的风格的体验。

00后”上桌了

几乎所有观众都看得出来,《歌手2025》的阵容变得更年轻了。甚至有热搜表示,“通过《歌手2025》,00后歌手上桌了。”

事实上,00后歌手并不是通过《歌手2025》上的桌,而是他们已经在桌上了。

如今在音乐市场,年轻人已成为音乐行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音乐消费习惯和审美偏好深刻影响着音乐行业的发展方向,音乐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00后上桌”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应,也是音乐市场年轻化消费趋势的必然结果。

6897f216ec63d.jpg

从《歌手2025》本季的嘉宾阵容可以清晰地看出,节目组在选择年轻歌手时,更重视的是实力、个性与市场的适配性。例如,2001年出生的单依纯,其坚实的专业能力就是节目组选择她的重要原因。

单依纯也通过实力证明了节目组的眼光,改编创作《李白》中的魔性一句“如何呢,又能怎”洗脑整个互联网。传统的音乐人会保持固有的评价体系,但观众的反应又证明,这就是属于Z世代的玩法,带着鲜明的个性只做自己,并不把对唱功和改编的评价当作唯一的标准。

而通过揭榜、加入节目的歌手马嘉祺,节目组则认为他是内地歌坛00后的代表。“即便他的舞台表现在大家看来可能比其他前辈要青涩一些,但我觉得《歌手2025》这个舞台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站在这里,表达这一代人的声音。”洪啸说。

6897f22ce8628.jpg

同样作为00后,美国歌手Grace·Kinstler也通过《歌手2025》被更多的国内观众所了解并喜爱。这位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女歌手,在《歌手2025》中作为首发歌手参赛。她先后两次在舞台上选择中文歌曲竞演,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她满满的诚意,更让观众爱上了她出色的技术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歌手2025》通过给更多00后的歌手呈现丰富舞台的方式,重塑了华语乐坛的代际传承体系。新生代歌手在舞台上展现的实力与个性,也彻底打破了人们心中关于流量歌手就是实力不足的固有认知。

如今,《歌手2025》不再仅是一档音乐竞技节目,更是一个音乐生态的微型实验场。它加速了00后歌手的主流化进程,提供了审美代际对话的空间,探索了流量与专业之间的动态平衡。

“Z世代”的新宠

《歌手2025》能够成为Z世代观众的新宠并非偶然,而是节目组深刻理解并精准回应这一代年轻人音乐消费习惯与文化认同需求的结果。

Z世代(1997—2012年出生)已占全球流媒体音乐消费的67%,他们的审美偏好和参与方式与传统电视观众有着显著差异。《歌手2025》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成功触达了这一关键受众群体,使其从一档传统音乐竞技节目转型为青年文化的风向标。

参与式文化体验的构建也是节目赢得Z世代青睐的原因之一。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单向传播模式,《歌手2025》通过技术创新为年轻观众提供了多层次参与渠道。本季节目在延续“直播竞演”核心模式的基础上,引入4K超高清、AI情绪识别、横竖屏融合直播等技术革新使得这场音乐盛宴兼具媒介实验场与跨文化对话平台的双重属性。

节目大胆采用vivo X200 Ultra手机作为节目核心直播设备,综艺节目用手机直播机位输出,不仅开创了综艺内容新范式,更通过革新性移动直播体验和卓越影像实力强化了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用户深度参与机制模糊了表演者与观众的界限,满足了Z世代渴望表达和创作的内在需求,使音乐消费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6897f2406aaef.jpg

当4K超高清直播将歌手的面部表情、乐器纹理乃至汗水轨迹纤毫毕现,AI情绪识别技术将现场观众的心跳、瞳孔变化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流,传统电视时代“单向膜拜”的观赏模式被彻底颠覆。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歌手2025》通过音乐传递的价值观:真实表达、无惧挑战、文化自信,这与Z世代的精神追求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年轻人情感投射和文化认同的对象。

正如网友对单依纯的评价那样:“她让乐坛从怀念过去,转向期待未来”,这或许也是《歌手2025》对这代年轻观众最深层的吸引力:它不再只是展示音乐的历史辉煌,而是积极塑造音乐的未来可能。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