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5日,新浪财经的一则毫不起眼的消息,藏着新潮传媒背后实控人分众传媒老板江南春的精心布局与谋划,我可以大胆预判:不出三个月,在你我出没的电梯里,西贝的广告会铺天盖地。具体缘由,容我给您娓娓道来。
今天中午我去华联商厦四层转了一圈,各家餐厅生意都很热闹,海底捞依旧在排队,而西贝莜面偌大的店面只有3-4桌用餐,平日热情的招待员神情落寞,自顾自吹着彩色空气球(用来招徕儿童顾客的)。
毫无疑问,这一次硬刚罗永浩给贾国龙又上了生动的一课。
上一次他受教育还是在2020年2月疫情期间。
贾国龙一直号称西贝永不上市,结果现金流告急,还是靠着浦发银行的一笔1.2亿元贷款才暂时缓解。
他说:““我会重新评估西贝上市的可能性,灾难也教育我,不能把话说绝。”
贾国龙公开表示,疫情的冲击,让他发现西贝存在现金流问题;没钱发工资,让他重新认识到资本的力量,从而萌生上市想法。”
不难看出,企业的成败往往系于创始人的性格,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因为我的主业是创始人并购战略顾问,主要帮助创始人从卖公司的角度来提前规划和优化企业的经营,让企业卖更好,更好卖。
因此,我的读者,很多都是企业的创始人老板们,我不禁要问:
如果你是贾国龙,站在2025年9月的节点上,是否出售西贝莜面村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说是,有人说否。
其实我们需要从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环境、个人目标与资本逻辑四个维度综合权衡。
我的判断是:贾国龙短期内不会主动出售公司,但会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以股权换广告资源,而非整体出售控制权。
原因如下:
一、企业基本面:西贝仍处于“成长型头部”阶段,核心价值未达峰值
西贝作为中国西北菜的代表性品牌,经过30余年发展,已构建起三大核心壁垒:
品牌认知度与用户心智占领:“西北菜代表”“好吃战略”“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等标签深入人心,全国门店超400家(2023年数据),覆盖一线至五线城市,用户粘性强(复购率行业领先)。
虽然遭遇本次“预制菜事件”,但只要“刮骨疗毒,剜肉医疮”,还是有很大机会重新恢复元气。
从一些信息来源显示,西贝正在重新调整战略,退回所有供应商的预制产品。
我大胆猜测随后的亿元级规模投入的“品牌焕新+公关造势”目标应该是彰显产地食材,堂食现做,爱与包容。
供应链与产品力优势:西贝自建食材基地(如内蒙古羊肉、张北土豆)、中央厨房和冷链体系,保障了产品标准化与品质稳定性,这是连锁餐饮的关键护城河。
供应链的产品周转效率是西贝利润贡献的核心发动机,这次大家对于预制菜的舆论愤怒,并不会摧毁西贝的供应链优势。
相反,会倒逼西贝重新调整供应链的分布方式,让更多的货品前置,进一步提高备品的流转速率,而不是依赖行业原有的供应链机制。
组织能力与创新基因:贾国龙主导的“赛马机制”“创业分部”模式激发了团队活力,近年推出的“贾国龙功夫菜”(零售化产品)、“西贝快乐空间”(场景升级)等新业务线,虽仍在探索期,但显示出对消费趋势的敏感度。
目前受“预制菜事件”的直接冲击,保守估计西贝每天的门店营业损失都在300万元以上,17000多员工的经营热情暂时性的受到抑制,但这些都将随着核心业务的回转快速恢复。
当前西贝的营收规模(2023年约60亿元)虽然没有进入中国餐饮前三(百胜中国、麦当劳中国、海底捞),但作为垂直品类头部,其单店盈利模型(平均单店年营收约1200万元,毛利率60%+)仍优于行业平均。
所以,西贝仍处于“扩张-优化-再增长”的上升通道,此时出售核心资产不符合“价值最大化”逻辑。
二、行业环境:餐饮进入“存量竞争+结构性机会”阶段,西贝需巩固优势而非退出
2025年的中国餐饮行业呈现两大特征:
存量竞争加剧:整体增速放缓(年复合增长率约5%-7%),但头部品牌通过并购、下沉、数字化持续收割市场份额(CR100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18%)。
西贝若此时退出,相当于将辛苦积累的品牌、供应链和用户资源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如九毛九、老乡鸡等)。
结构性机会凸显:健康化(轻食、有机食材)、场景化(家庭聚餐、社交宴请)、零售化(预制菜、即热食品)是新方向。西贝在这些方向上均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且基本已经跑通。
西贝的“西北菜”天然契合健康食材标签(如草原羊肉、杂粮主食),且“贾国龙功夫菜”已布局零售渠道(2024年线上GMV破8亿元)。这些新业务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培育,而非因短期波动放弃长期价值。
三、个人目标:贾国龙的“企业使命”与“传承诉求”尚未满足
贾国龙的经营理念中,“成就员工”“振兴西北农业”是核心动力。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西贝不是我的,是社会的。”但这种“社会属性”需通过企业发展实现,而不是直接出售。
使命驱动:西贝提出“全球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都开有西贝”的愿景(当前仅覆盖中国62个城市),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持续扩张,而创始人在位能更好地把控战略方向。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成也贾国龙,败也贾国龙。
传承挑战:餐饮企业的核心是“人”,若出售给财务投资者,可能面临管理层动荡、文化断层风险;若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产业资本、国际餐饮集团),则可借助外部资源加速发展,同时保留控制权(类似海底捞引入红杉,但创始人仍主导)。
财富与价值平衡:贾国龙个人财富主要绑定于西贝股权(目前持股比例约60%),若出售可获得巨额现金,但他的社会价值(如带动内蒙古农牧民就业、推动西北菜标准化)也将随企业消失而减弱。对“事业型企业家”而言,这种交换未必划算。
四、资本逻辑:当前并非“最佳出售窗口期”,但可开放融资强化壁垒
从资本视角看,2025年餐饮行业的估值逻辑已从“规模优先”转向“盈利质量+增长确定性”。
西贝的优势在于稳定的现金流(2023年净利润率约8%-10%)和抗风险能力(覆盖全价格带,既有高端“西贝莜面村”,也有下沉“西贝海鲜”)。
但短板是零售化业务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对比海底捞的火锅底料、九毛九的太二酸菜鱼)。
若此时出售,潜在买家可能包括:
国际餐饮集团(如百胜、麦当劳):希望通过收购本土头部品牌切入西北菜赛道,但需支付高溢价(可能要求估值超200亿元),且整合难度大(文化冲突、管理差异)。
产业资本(如中粮、新希望):看重供应链协同(西贝的食材采购与中粮的粮油、新希望的养殖业务互补),但更倾向战略投资而非控股收购。
财务投资者(如PE基金):关注退出回报(通常5-7年),但当前一级市场对餐饮的热度低于2021年(教培、互联网退潮后资金回流),估值可能低于企业预期。
因此,主动出售控制权的收益(现金)与成本(丧失发展权)不匹配,但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产业资本)则可补充资金、资源,加速零售化和新场景布局,是更理性的选择。
结论:不卖公司,但开放战略融资
综合来看,贾国龙在2025年不会出售西贝的控制权,因为企业仍处于成长阶段,行业机会未充分释放,个人使命也未完成。
但为应对竞争和加速转型,他可能选择引入1-2家产业资本(如中粮、区域龙头餐饮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稀释部分股权(如10%-20%),换取资金、供应链资源或零售渠道支持,同时保留对西贝的主导权,继续推动“全球西北菜领导品牌”愿景的实现。
至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主席王莉霞8月22日任上被查,是否会对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产生影响,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变化,就是未知数了。
...........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均来自媒体公开报道,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勿对号入座。)
2025-09
282025-09
282025-09
282025-09
28